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數位學習的種類



數位學習是現代的新趨勢,同時也是近代潮流,以目前網路己延伸到家庭,每戶每人也幾乎以網路的方式來學習各種知識或技能,此方式的數位學習也有幾種學習種類:

(1)同步學習 -如同空大的網路面授,影音互動,在線上進行教學回覆交流互動。

(2)非同步學習-如空大課業討論區,留言板,可依照時間彈性線上學習。

(3)混合式學習-網路或網頁同步學習,如教育與科技這門課就以網頁加上影音以及語音學習。

以這種數位教學的方式,因而造就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同時在數位趨勢的未來發展有一定的巿場潮流。

個人對數位學習的感想

個人自身也是常在網路學習,而且本身的工作也必需常在網路遨遊從找尋知識性的資料至網路相關知識,以及和工作有關的文字技能及技巧,這些也都拜網路科技發達所賜。

個人所偏愛的學習類型重於非同步學習而僅次為混合式學習,由於自己的工作型態己由純上班族轉為 SOHO 族,電腦是離不開身的必需工具。特別從事的又是與文字有關行業,雖然現在仍然在開拓時期,但是運用非同步學習方式,反而沒有時間上的壓力,相反地,能讓我從同行的資深前輩學到文字上的技巧和經驗之談。

在討論區和志同道合的文友們彼此切磋寫文的困難度以及當代名家著作的心得分享,還有在文友的網站、部落格彼此回應,這些都是最好的學習管道,還能夠彼此打氣和鼓勵(如有網聚的機會,和對方交流有更多認識)。而在討論區還可以學到資深文友的經典佳句,這種學習模式對自己來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

雖然這種方式是見不到對方的真實性以及屬性,然而以 BBS 的交流互動並不輸給同步學習的模式。而今以討論的方式和下載網路資料,卻可以從中得到不少的應用資訊,如老師要學生將問題貼至在網路(或是學習部落格),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讓自己得到知識,同時其他人也是取得相等知識,這種學習要領也是一種自我進修的最佳管道。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知識產生理論的變遷及其啟示



知識產生理論的變遷

知識革命在急遽的科技創新和全球化趨勢的推波助瀾下,己形成當代新潮流的思想變遷。而在後工業的推動以及資訊基本能力與素養的要求,過去以往的傳統知識己不再是單一而是多元化和多功能的全方位知識。


在知識離不開資訊的帶動,資訊影響知識生產的理論架構,過去的單一知識教育功能同時也衍生出不同種類型知識內容,斯可特的分析發現最為明顯的科學特徵:


知識生產舊有的傳統模式


1. 科學是線性的貫有特性,也有因果和漸進式的產生資料。
2. 科技不會是有變化的。
3. 科學是有專門學者研發出來的。
4. 而科學組織和輔助教學被認為是官方的責任。

而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具有
1. 科學是多樣化,且富有非單一化的,跳躍式的。
2. 科學也是全面性的開放系統。
3. 科學家不再是單一事物的專家。
4. 而科學會是由商業化與服務之間的範圍,從當代潮流產生的知識領域。

因而顯現兩種非常重要的啟示


(1)雖然傳統的知識生產模式仍然有相當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然而新的模式卻告訴我們知識的來源即將不再被限於大學機構研究小組,或是固定的開發研究相關機構產生而來。

(2)新的知識產生流程會告知因為多元化的知識系列,更新速度非常快,而在知識的淘汰率也是隨時會有新知識替代的可能性。才剛產生的知識也只是稍緃即逝而已,這就表示舊有的傳統知識已不再具有權威性,即而帶領風潮也因而由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取代。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生命中的轉念-(本文入選為空中大學閱讀心得最佳優選文章)

本文參加空中大學資訊素養學習閱讀心得優勝文章


閱讀由何福田 教授主編的生命教育這本書,感慨最近的自殺事件是越來越多了,特別是年紀輕者,稍微有些挫折或是在人生路上有不順暢的事,立刻以生命做為要脅。然而,對身為父母來說,從受孕到出生懷胎有十個月的時間將一個新生命產下,再進而培育到成人接而死亡,對父母而言,這是孩子給身為父母者最好的回報嗎?


述目驚心的自殺、殘害的新聞,接二連三的報導給父母帶來多深的痛楚,然而自殺者卻不知生命有多可貴。即使,你不願意去面對現實也無須以這種方法對待自己,生命教育這本書就是在探討生命的意義本質及教學內涵,進而達到推廣活動,還有不斷地宣導生命教育中心概念,以防止自殺人數逐漸上升。可惜,推廣略晚效果不彰,自殺率仍然上升,想想看,為什麼社會演變這個樣子,而身為父母難道不難過嗎?對孩子來說這是應盡的義務嗎?



無論是長者或是年輕者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後,再來總是會帶給自己身邊親人的痛苦及哀傷。然而這些輕生者在死之前有沒有替家人想過,家人面臨親人的離去有多傷有多痛。雖然死亡是人生走完的最後一場戲,但是,人要活的有榮譽死的有意義,有尊嚴,生命的原動力是活躍有力,然而死亡後卻是一場悽然淚下。



生命是一種艱難過程,須面對許多的挑戰及適應。-鄭石岩 教授所言(P.25)。每一階段都是艱辛萬苦的,沒有一定是順暢,而在這些階段過程中,挑戰及調適是難免避不開的應有之路。如果,只因為極微小的挫折或是一點不如意,心中一個念頭出現,我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嗎?再來就以自己的意念找個合理化理由結束生命,這樣值得嗎?人活在一生中要學習的事物實在很多,即使只是一種學科叫做生命教育,它所涵盖的範圍是相當廣泛要談也是談不完,然而年輕人及略長者有真的釐清楚它們的中心重點是什麼嗎?



而在整個生命教育過程中,談論的不僅是生命的本質及意義,同時也有探討認知領域。就以哲學角度看,生命代表是什麼,而生命背後延伸的廣義角度又是什麼範圍;以藝術層面看,梵谷的畫它代表精神上的寄託或是畫後的真正意涵,還是畫中有畫呢?若再以心理學的角度,意義治療法的創始人弗蘭克,他所提到存在主義及超越主義,所在精華也是在探討生命的真正意涵,生命是否存在與否終究也是脫離不了生命的價值及本義。



現在的新生代是和新社會一起長大的,也是和網路時代同時並存,兩者之間像似連體嬰,網路所帶來的新鮮感及刺激感更是教新新人類學到不少新鮮事。網路社交網站,網路交流及分享,還有是網路聚集所在地,這些都是新人類喜愛的新鮮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整日沉迷於網路中,網路所發出的訊息幾乎都是對的,即使是用何種方式表現自己或是怎麼去結束生命,也是採用網路採用的方法進行,也不管父母在後面操心。他們這些年輕人對生命了解有多少有多深,難道只有那些看不見的網友是真正了解你的個性嗎?


網路雖然是方便也是新社會的必需品,但是網路也會害到人的生命。同樣地,現在流行或暢銷的資訊,也會害到人的生命。在好些年前有一本書名叫做完全自殺手冊,它所探討的內容就是自殺問題。雖然那本書早己被列為禁書,但是自殺問題仍然存在。人雖然難免會有些挫折,但是也可以從挫折中學到悟到其中奧秘,而不是一個輕生念頭出現,你可以從挫折中成長,也可以從失敗中學到得與失的利與弊。如果,你容許存在的挫折,那麼你一定可以通過這個關卡。而你因為自己有正向的人生觀,那麼你在個人成長又是邁前一步。


每個人都有各個階段的任務在身,尤其是十五歲之後到成人,任務是越來越多,Erikson 的人格理論及發展階段也有指出(P.33),每一階段都有其心智發展,同時,在這階段所賦予的任務也是隨著年齡增加,然而在這種發展階段下,年輕人是否己經有自我概念的雛形出現。而在這個時候,他們對於生命也應有了解一番,並不會有輕生的意念,反而讓自己活的自在及快樂。依稀記得多年看過一部電影「情深到來生」(P.164),男主角在得知得到癌症,即將離開人世間,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將自己的至親的生活錄影帶及自己想要說的兒童故事,以及社會是什麼樣的屬性,有可能會從事的工作概況,全部錄下來,給未來的孩子看及聽,然而他做了這麼多事,直到孩子出世,他尚未離開,還能看到孩子出生的模樣是像爸爸還是媽媽,而他看清楚孩子的模樣才完全走完自己的一生。看完這部電影,我雙眼己是淚流滿面,父親為了讓孩子有個美好回憶,做了多少事而忘記自己的病痛,反而讓生命延長,而他更能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進而能夠尊重自己與別人的生命(見封底)。


如果你有覺察到自己是相當幸福的話,那麼你是活在充滿幸福的層面,當你覺察到自己十分不幸福,那麼你在生命體中,會有悲愴悽涼的感受。人有時候會有一體兩面的想法或觀點,是在於當快樂又自在時,有正向的態度及確立的目標,才能夠活的輕鬆又無壓力如同天使般的純;若是你是處於滿是悲哀又是感傷,也不快樂,那麼你目前的狀況會像似身在地獄中,心中的惡魔自然由心中產生。在這種兩極端的對立之下,會對生命的意義有所質疑,而你又該怎麼去轉念改變自己的意念及意志。


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為什麼會有生命?而人一出生又是為了什麼呢?很多哲學家或是文學家,還是專門學者,都會鑽研這個問題,但是這種問題會有真正的答案嗎?而我們只不過是凡夫俗子,渺渺之中的一粒細沙隨風而去,我們也只能先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先分辨清楚,才能了解什麼是生命的本質及定義。一旦真正能夠辨識出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死亡?那麼在你的生命字典中,沒有輕生這二字,只有活的有榮譽死的有價值這八字,而你未完成的任務事件,也就隨著你的快樂逐漸完成,而在你的生命中的轉念也就跟著改,這樣子的人生才是活出意義來(弗蘭克所著)。


摘選心得其中一段感言

當初會以生命的轉念為主題中心,也是因為自己曾有過很深的體驗以及自己的一道致命關卡,而在當下也是因為個人的人為因素外,同時也有家人給予語言上的傷害,而讓我感到心灰意冷,對人生態度會有著悲觀的想法。然而這道關卡卻是起伏不定,難以突破現有的生活狀況。幸好,我花費許多時間調適好自己的心態,也同時再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否則我仍在低氣壓狀態。



我相信每個人難免會有生命的轉捩點及重要關卡,而這個個關卡在每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是有大有小。若要在現實現的的生活突破這一項,或多或少也要看自己的信念是什麼?然而信念會從哪裡出現,我想,多做覺察自己信念也會跟著來。





本文與奇摩,城邦,同步刊登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你的生命存在意義是什麼





你的生命是怎麼得來的,
而你的生命又是誰賜予的,
那麼你的生命是如何製造而來的,
如果一天你有生命垂危的時候是誰在替你禱告。

對自己身上毫無體驗的人,
都認為一個人開始有生命細胞是可以任意損毀自己身上的任何一塊肉,
而在自己身上也是任性的揉搓所有,父母賜予的活絡神經,
而這些不了解生命真正意涵的人,
卻永遠在損毁自己的現有的生命。

你對生命到底有多了解?
而你出生後對於生命認識有多深?
然而你真有對生命十分在乎它!
那麼你對
創造性,
體驗性,
態度性,
目的性,
正當性,
效益性,
自尊性等的價值究竟體驗到有多少呢?
而你對生命這種東西有沒有真正去釐清這個名詞的意涵?

現在的你對於生命這二字有釐清楚嗎?
生命存在意涵是哪種意思有去了解嗎?
然而,我們被父母賜予生命有太多的任務要出使;
我們得要去創造無論是新的局面或是新的個人歷史,
都必需經過體驗生命的軌道。

如果真的己經有體會到生命意義是什麼?
那麼你的存在的生命學科總算有及格,
如果你己經是完全經驗到什麼是生命意義的話,
那麼這種社會學分也算是對得起自己。

這時的你才是有走到生命中的生命,
也算是對得你的父母,
而生命存在意義在講些什麼你也算是通過這道關卡。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從繪畫、文學、音樂與戲劇這些藝術休閒活動真正意義及效益



一.繪畫

繪畫的意義層面來說可分三種層面角度看

是代表著象徵符號,它可以是一種視覺型態的藝術,也可以用視覺上的特效,看看這種象徵性的背後意涵是什麼?透過想像力透過符號的運用呈現出感覺和生活上的連結共同體,也能夠讓外在型式和內在感受合而為一體。

(1)是代表著昇華作用,籍由繪畫可得到人心昇華的另一面,同時也可整合自我的那一部分,同時也有宣洩功能,可讓自己有個替代或及取代性的寄情之物發揮個人的情緒。
(2)是代表著投射作用,此投射可以兩種型態表達自己的個人意念及情緒,而這種型態同時也可以擁有自我及保存自己的想像力,和心靈圖畫轉換的圖像或象徵性代表,以這種方式是絕對的表達個人的內在意識。

繪畫休閒活動的效益特色

它有兩個方向來看效益特色:
(1)繪畫是可以當作是一種非語言的溝通模式,也是一種藉由繪畫來增進自己在繪畫方面的藝術表達,無論是抽象的或是直接性表達,都可以以繪畫來表明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現狀當下敏感問題,同時也是覺察自我的一種方法。
(2)而透過藝術的創作得到自己在心靈層面的覺知,也是在淨化身心靈的一切雜質,同時也可了解目前情緒狀是否好與壞。


二.文學

文學的意義層面來說

象徵性的文學代表,該是如何表達呢?該是用哪種象徵性表達自己的文學定義,又該以意識型態表明還是形式表達呢?定義類別分得詳盡清晰,進入文學中的浩瀚大海,海底的一些生物,也是足以有可取之物,文學海洋可是會引起風暴,新的定義文學又將有不同的答案。然而文學真正的意義層面還是來自於隱喻及背後的心理成長,除了聲效之外,這種意義層面也有語言效果。以字面解釋每個人的解讀有所不同,而文學意義也來自於閱讀者的層次,也沒有一定的定義,唯一的解讀還是有含沙射影之意。

文學的休閒活動效益特色

文學休閒活動最大效益,還是來自個人的心靈成長及個人的修身養性。因有需求的滿足感而得到壓抑的釋放,也因為文學有各種不同的欣賞角度,再經由聲效和隱喻及整部文學結構而得自我揮發,更能夠了解自己的另一面,它同時也可釋放出個人的負面情緒,既而達到身心健康效果,而潛在意識能得到精神上的慰籍。


三.音樂

音樂的休閒活動意義層面

音樂休閒活動有一種特別密切的關係或聯繫,它可透過音質及音色以及音樂特效和一些音樂節拍韻律等等,放鬆自己內在身心上的壓力,可釋出肌肉緊繃疲勞現象而達到心理及生理上的調和。而在音樂創作者與聽眾之間,藉由這種管道以達到寧靜和平穩的狀態進而產生不同的感覺及互動效果。

音樂的休閒活動效益有二:

(1)淨化作用-可透過音樂宣洩過度的負向情緒以恢復內心平靜,並且能夠維持身心上的健康,藉由音樂輕柔的旋律,同時也滿足到個人需求,而從音樂中找到自己。
(2)同化和轉化-當與你有同等表達的情感而融為一體時,這就是一種同化功能,它可以讓你和音樂合而為一,進而達到昇華境界。當你原來的負面情感時因而音樂帶給你有喜樂的感覺時,而漸近轉向正向情感,這時優美的音樂便可以讓一人恢復平靜,這就是轉化功能。
藉由音樂帶來的舒暢歡愉的感受,同時也可以給自己帶來藝術評鑑和音樂修養,而以音樂的休閒活動更可以有廣大的藝術層面,而提升藝術休閒的樂趣,這也是有達到雙效益。


四.戲劇

戲劇的休閒活動意義

戲劇與其他藝術表達的意義大致是相同的,不過,戲劇可以反映現實人生及生活體驗。日常生活中的實況,事實上就是在表達自身的生活模樣,而在透過戲劇的張力更可以解決實際中的生活問題,這就是戲劇可以改造的生活中歷程。

戲劇的休閒活動效益

1. 戲劇在態度方面,有助於建立新的信念或是改變自己原有的信念及思考模式。
2. 戲劇在心理方面,有助於對精神病患的治療及調整失調的應有健康功能。
3. 戲劇在社會互動上,可以增進正常學生和弱智遲緩的學生心智發展。
4. 戲劇在傳遞資訊方面,能夠以相當正確而有效提升核能危機。
5. 戲劇在休閒娛樂方面,可以幫助人群紓解工作方面的壓力而能純粹放鬆身心靈。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跨足理論模式帶來的休閒運動之後影響效能




跨理論模式來自於行為理論學說及各個行為心理學說結合而成的一套理論,它不但是有效的分析改變階段行為習慣,也可以有效提升「自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並降低「自覺運動障礙」。它的模式分為四部分說明:

一、 改變的階段:有分為五個階段

(1)無意圖期:並未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欠缺休閒運動行為,而會引起身心健康問題,也不打算在未來的日子有所改變自己的目前的生活狀態。
(2)意圖期:開始有意會到自己欠少於休閒運動之行為,可能會引起連串的健康問題,並己經有所預防期間中的變化並開始參與休閒運動。
(3)準備期:可能己經採取過去的一些少許部分的零碎活動量,開始嚐試去短期的休閒活動。
(4)行動期:開始有些規律的適度活動,不過並未積極行為。
(5)維持期:維持規律性的休閒活動己經超過預期,或是甚至長達一、二年之久積極行為,可預防惰性再犯。


二、 改變的方法:分為經驗認知面向以及行為面向的改變方法

一.經驗認知面向改變方法
(1)意識覺醒:不斷提升沒有運動的壞處及前因後果。
(2)情感喚起:給人感受到參加休閒活動,可以降低不運動的負面影響。
(3)自我再評價:以認知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及評價自我。
(4)環境再評價:以認知的角度重新評估自己,不參加運動而又產生的後遺症。
(5)自我解放:相信自己有能力參加休閒運動,也對自己可以做出允諾。
(6)社會解放:創造一個不一樣的休閒運動利於社會環境。
二.行為面向改變方法
(1)反制約:學習以一種較容易參與的休閒活動之行為,來代替無法參加的行為制約。
(2)增強管理:一旦個人參休閒運動時,任由自己或別人來提供獎勵品,以避免不參加時,會有個藉口無法繼續維持下去。
(3)刺激控制:將有力的阻礙絆腳石移除,並加強參與休閒運動。
(4)助人的人際關係:建立參加休閒運動的支持團隊。


三、 衡量作決定

原來是由janis 與 mann (1977)所創,他們認為個人在決定要改變行模式時,會先衡量這項大改變是否有對自己與別人的利益得失。假設參與休閒運動的利害有大於代價時,有可能會改變行為而去參與休閒運動,反之,那就比較不會去改變。

四、 自我效能

是由 bandura (1986) 的社會認知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說個人在評估自己在特定的行為能力。這些特定能力都因有不同習性及異於常人般的技能或是藝能,可以運用特定的行為來加強自我我效能強化。
通常可分為三種不同層面角度來評估個人的自我核心效能,這三種是A程度B類化C強度。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了解過勞死之因,前兆特徵,及因應之道!



過勞死──出自於日本一詞,是一名日本醫學權威(Tetsunojo Uehata)所創造出來的名詞,但是它不能算是一個醫學上的正式診斷名稱。在英文中似乎也找不出一個完全對應的病名。過勞死的其實定義:因為有害身心的持續工作,使工作者的生活節奏被打亂,加上休閒不夠,疲勞長期蓄積,使原有的心血管疾病(如:粥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症等)快速惡化,導致突然病發,衰竭而亡。


當一個人正是承受身心上有過大的壓力,還有過勞現象狀態,可能出現如下的症狀:
1. 經常性覺得很疲倦。
2. 面對工作時充滿質疑、批評、厭惡等負面情緒。
3. 會認為生活沒有樂趣,甚至連休閒娛樂都會是一種負擔。
4. 面對同仁或是服務對象時,或及客戶、家人,會顯得很沒有耐心。
5. 在正面觀向對不可能超越的障礙。
6. 睡眠習慣突發性改變。
7. 食慾、性慾大改變。
8. 經常性偏頭痛、頸部酸痛、腰酸背痛等等。

預防因應之道:
一、建立良好運動與休閒的習慣
(1)需要適度休閒興趣:忙工作、忙家庭,但是也要忙裡偷閒,不能因為過度忙碌而忽略應有的休閒活動或興趣,宜動宜靜皆可,能讓自己保持身心諣和狀態。
(2)多多運動有益健康: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能運動,不但有益於身體健康,且能保持自己的信心及面對困境。
二、調整自我期許與建立合理的目標
(1)減少過多的期許:對自己的期許要有適當的合理性,有多少實力就維持現狀,以力求有最佳狀態。
(2)分階段完成:專注做一件事切勿多頭馬車的忙著,以免任何事都無法完成,
三、適時適切紓解壓力。
(1)少於計較:避免情緒過度,減少生氣防止心血管。
(2)多交朋友:壓力太大時會一時無法找到朋友紓解情緒,很容易有燥鬱症或是精神官能症,需要有親蜜關係極好的家人或朋友在身旁陪伴。
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提升睡眠品質
(1)改變習慣模式:改變生活慣性,改變不良惡習。
(2)保持良好睡眠:睡眠不足可會引起疲勞過度及身心不平衡狀。
五、注意飲食並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1)最佳飲食:三餐必要正常定時定量,讓身體維持一定的新陳代謝,少吃不良食品。
(2)徹底檢查:定期健康檢查,完全了解自己的身體機能狀態,可減少潛在病變。





本文與奇摩同步刊登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退休後的應有階段



美國社會學家Atchley 認為退休是一種過程,也是步上老年人必經之路,然而在這階段也有不同的時期的面面觀:

1. 遠期:
以目前這個時期還屬於浸沉在工作狀態中,並無想到要退休會認為自己還沒有到達退休年紀,也沒有基本的退休生活理念及觀感,也不太會去理會退休後的生活。
2. 近期:
這時期是屬於己想好要退休後該如何過退休生活,同時也會預估退休後想要過的生活品質及型態,也會有想要過的過度理想生活化。
3. 蜜月期:
這是退休者自願退休最喜歡的日子,同時也是自己最愛的時期可以照自己的意願去過自己想要過的日子,然而,對於日子的規劃早己在未退之前己經先行照計劃進行,退休之前的準備功夫是否妥善會影響到退休後的日子。
4. 醒悟期(憂悒期):
這和蜜月期是息息相關的,如果退休者沒有完全適應退休日子,即使做好完善的計劃或是一段時間後在現實生活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美好,那麼也有日漸怠惰的時期。
5. 重組期:
大多數的退休者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己經能夠適應退休後的生活,也看盡生活百態,同時自己的身心狀態調適得當是很容易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及中心目標,開始比較會實際看生活層面。即使不與老朋友老同事相聚,也會替自己找到自己退休的春天來臨,而在這時家人和老朋友或是老同事,會是最好的人脈資源及動力。
6. 穩定期:
以這個時期如果退休者可以給自己一些能力及自我評價,而對自己有一套生活中的隨機應變模式,那麼適切給予自己有剛好的培養計劃,而在生活中不會造成他人的麻煩,給予自完全獨立的生活,那麼這階段在經歷過短暫的波折生活,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走著,退休生活是可以完全走到穩定階段。
7. 終結期:
如果生理機能有快速變化的話,這個時候開始有疾病的困擾及身體不適而失去應有的機能,而從退休的角色轉變成為病人的角色,這個時期也開始有走向生命結束時,明顯的死亡訊息警訊同時慢慢地在耳邊響起。

每個退休者都有不同的階段訊息,或是不同的人生道路,而你開始走向退休之路時,可以先行計劃好退休該如何過,該怎麼按照自己的身體機能走,而不是被動式由他人替安排。即使退休後一時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路線圖,總是有應變措施。今日,你收到公司給你的一封E-mail ,請你早日離開這時你會想要怎麼走著?



本文與奇摩同步刊登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目前各類家庭要面臨的挑戰及調適方法




核心家庭的面臨挑戰
1自我分化未完全:家中成員的思想無法與感情區隔清楚明白,若以這種人格會影響將來對待另一半的關係。
2三角關係:當夫妻關係不合時其中也會對一名子女有特別性的照顧而造成子女和父母之間的複雜關係。
3家庭投射歷程:父母將自己的模式型態移轉到自己的子女。
4情感斷裂:這會影響到子女和父母之間距離。

調適方法:
1家庭成員的關係呈現平衡狀態。
2將情感問題看做是家庭問題。
3家庭成員都能正常的和上下溝通。
4減少依賴有適合的距離。
5凡是多包容尊重差異性。
6家庭成員都能處理自己與其他家人的思考問題。
7將家人當做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模範對象。


單親家庭的面臨挑戰
1.經濟問題:
家庭的經濟會來自於一方而己,而在整個家庭就得要多支付開銷,孩子長大之後,或多或少也需要自食其力。
2.心理問題:
有分離創傷情緒處理問題;自我形象重建問題;未來生涯規劃的問題。
3.子女教養:
在成長中的子女,因只有一方家長下,身心兩方面多少也有部分渴望,自然也欠缺另一方的陰陽面。
4.家務工作:
工作多量使得家庭其他成員,也得必需擔待一部分。
5.社會人際關係:
重大事件發生時,支持系統可以陪伴、幫助個體度過創傷與痛苦。

調適方法:
1.學習接受事實,停止自艾自憐或怨天尤人。
2.尋求穩定的經濟來源,讓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安定下來。
3.如果一時失去經濟依靠,生活發生困難,可向相關機構,尋求協助。

4.當自我調適發生困難時,立刻向諮商機構求助。

5.待生活與心情都平靜下來之後,一方面仔細規劃日後的生涯。另一方面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恢復自信心。


雙薪家庭的面臨挑戰
1.以個人層面角度:所扮演的角色繁雜。
2.以夫妻關係層面:對未來雙生涯的生活方式,有無一定的認知與回饋,家事是否要共同負擔也需要有所共識。
3.親子關係層面看:如何進行親子溝通以及管教方式,是夫妻之間必需先要釐清楚的課題。
4.社會關係層面看:身旁週遭的親朋好友,是否有正面的評價。

調適方法:
1.建立良好有體制的溝通模式以及正常的管道,提高生活品質。
2.學習高效能的一套教育方法.才能教導出有教養的子女。
3.家務事要先預先規劃好,該誰做的事必需完成,以便培養責任感。
4.架構好家庭的社會系統,以培育彼此的社會網路資源。
5適度調整自己的情緒避免壓過大。

頂客族的面臨挑戰
傳統的價值觀念以及彼此尊重,而自身也需有配套措施,可便利以後無子女的優退享樂生活。

調適方法:
可藉由尚無孩子的狀態,在生活中培養自己的興趣,且還能善用時間,去從事社會團體相關性的工作。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有人是這樣說

這是誰說的 有人是這樣說
台上台下是不一樣
幕前幕後也是不一樣
還是有人會這樣說


這是誰說的 有人會這樣說
人人都在自圓其說
哪個是真 哪個是假
如何判是非
是是非非 誰也不認輸
還是有人會這樣說


這是誰說的 就會有人是這樣說
人人都在當評論家
也有人在當預言家
更有不少網路客當名嘴
總有人是這樣說
到底是誰說 所有的人都是這樣說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讓挫折的心「上一堂課」-網路佳文



這是一位前同事轉載給我的

文章來自網路資源  作者不詳



讓挫折的心「上一堂課」



一位朋友談到了他的遭遇。
約在十多年前,他因為信任,借給朋友1800萬元周轉
。 這位多年深交的好友是生意人,事業做得很大,住豪宅,出入有名車。
只是兩個月後,這位「好朋友」從人間消失了,完全找不到訊息, 聽說為了躲債跑到美國去了。而那1800萬瞬時成了收不回的死債。 更讓人感慨的是在這個龐大數字裡,其中有800萬是這位朋友拉下臉向親朋好友借來的。 事情發生之後,朋友變得很消沉,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
他開始封閉自己,不與人交往,心中充滿了怨與恨。 直到他聽了一場演講,這場演講中的一個故事,徹底改變了他的觀念及接下來的人生際遇。
故事的內容是有一個人要開車回家,車子行駛在高速公路上, 緊跟在一部貨車的後頭。
貨車上堆滿了重物,不幸,車頂上固定貨物的繩子並沒有綁牢,東西瞬時落了下來, 就在那緊張的分秒間發生了車禍。 這個人雙腳因此斷掉,人生的後半輩子將在輪椅上度過,他充滿了怨恨。
後來這個人的老師來看他,希望他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於是問了他幾個問題。
老師說:「是誰選擇開車上路的?」
「是我。」
「是誰選擇在這個時間回家?」
「是我。」
「回家的路有那麼多條,是誰選擇走這條路?」
「是我。」
「高速公路上的車子這麼多,是誰選擇開在這部車的後面?」 年輕人低著頭,若有所思地回答說:「還是我。」
老師繼續說道:「東西沒有綁好,可能會落下來,這是已存在的事實, 無論如何砸下來的結果是一定會發生的。如果沒有砸到你,也可能會砸到別人。 但此刻的結果是誰讓它發生的呢? 如果不是你選擇在這個時間上路,不是你選擇走這條路,不是你選擇跟在這部車的後面,甚至沒有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那麼即使東西掉下來,也沒有人會受傷,不是 嗎?所以,你認為你究竟該不該負責任呢?」
故事中的這些對話像是禪宗的「棒喝」一樣,深深地敲擊著朋友過去這段灰暗的時光。
是的!是他自己決定要借這1800萬元,而不是180萬元或1.8萬元。
好友想通了,決定扛起一切責任。而就在那一刻,所有的怨恨都不見了。
他理了頭髮,買了一套新西裝,重新開始為事業打拼。 朋友比以前更努力也更謹慎了。
後來不僅在短時間內償還了債務,並且重新為自己的工作找到定位,現在他已是一家知名的建設公司的董事長。
沒有人一生都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遭逢一些艱難險阻, 會「被挫折上一堂課」。
你可以選擇怪罪別人、詛咒老天爺不公平,但這些都不能改變事實。
而若能從這些挫敗中吸取教訓,為自己負起責任來, 那麼這堂「課」不管代價是多少,都是值得的。
就從現在開始停止埋怨吧,你的未來將會從此刻與眾不同!



看完這篇文章,會有什麼樣的感想?

經濟雖然不景氣,但是人氣還是存在,別因為失業,被裁員或是倒債,因而產生怨恨。

有些事情還是因人而異,及人為因素,也許今日造成的因會以後良果或惡果。

要選擇哪條路,終究還是由自己的潛在意識操控,你是要怎麼走,就是這樣走著,不會有人在你身旁拉著,選擇還是在自己身上。

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談話性節目到底是什麼樣的性質




我們常看一些訪談性節目,也因為由這些節目特性吸引繼而是一路看下去,聽一聽來賓說些什麼內容,或是聽部分的專業人士如何去做分析及發表個人的看法,但是,這些談話性節目的真正用意是什麼,它所要表達的覯點又是哪種,若沒有仔細去探究談話性節目的實際本質,是無法了解訪談節目根本要義。

了解談話性節目的真正意義及內涵是首要條件,今日你參加一種談話性節目,是不是要事先準備清楚節目的代表性意義和它的實質內涵是何種,那麼在前罝作業和功課有充份準備完善,而在節目中的表現也是一目了然。尤其是談話節目的宗旨及目的,更可以清楚表達來賓或受訪者,明確自己要說的中心思想觀點,接而在節目範圍特性和實質內容,也可以充份自己的專長及特性,那麼參加這種節目或是看節目的觀眾,不是很清楚的了解談話內容究竟是什麼?

談話節目也會引起哪些議題,值得花一些時間去看它,而那些受訪者會有哪些重大事蹟受邀上節目討論議題或是自己的成長心得。若以談話節目的象徵,主持人與來賓之間互動頻繁,也會帶一些另一種觸發點,這在節目內容豈不是更充實嗎?

受訪者的談話內容若是負面過多於正面,製作單位也不會去邀請表現突出的受訪者,而主持人是否有專業素養,還是要看主持人對節目特性夠不夠了解,這樣才是一位稱職的談話性節目主持人。







本文與天空同步刊登